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实现五年来最快增长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奋发进取,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好于预期、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始终坚持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工业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增速快”。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连续10个月增长9%以上,从年初排全省第12位跃升至全年第4位,仅比宜昌、襄阳、黄石等地低,是近五年来增长最快时期。从国内看,12月当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6.9%、累计增速5.7%,全省当月工业增加值增速7.8%、累计增速7.8%,咸宁市当月增速9.9%、累计增速9.6%,分别高出全国3.0、3.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2.1、1.8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受全市煤矿全部关停影响采矿业增加值下降9.9%,制造业增长10.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9%。从经济类型看,轻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1.6%,重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8.5%。
“投资强”。全市上下狠抓项目建设,比学赶超蔚然成风,工业投资增长势头强劲,1-12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0.7%,比全省(8.1%)高出2.6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五位。和乐门业、高瞻智能装备、平安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为我市工业经济稳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1%,比全省(15.4%)高出12.7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三位,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83个,总投资达128亿元;争取省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资金3869万元,配套落实技改资金2亿元,促进了精华纺织、健翔生物、众盼包装等企业转型升级,一大批传统产业实现了“老树”焕发“新芽”。
“企业稳”。重点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重点企业稳,则全市工业经济稳。1-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2092.7亿元,同比增长9.1%。全市34个行业有 27个行业实现增长,22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9.1%)。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0.6%,纺织业增长15.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金盛兰冶金产值已过110亿元,华润电力产值超过50亿元,红牛饮料产值接近40亿元。
“动能优”。1-12月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9.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6%。着力引导企业走“专特新精”发展道路,新增汉麻生物、亚细亚陶瓷2家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新增同发机电等5家省级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三环方向机等市级隐形冠军企业15家。南玻玻璃成功获批国家工信部第四批绿色工厂,成为我市继亚细亚陶瓷之后第二家获此国家级殊荣的企业。湖北香城智能机电工业设计研究院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维达力获第三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亚细亚陶瓷等2家企业获得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称号。
“质效好”。1-11月,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1647.4亿元,增长11.5 %,较全省高出5.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08.6亿元,增长19.5%,较全省高出10.4个百分点;税金总额52.3亿元,增长25.1 %;每百元营收成本85.64元,下降1.08元;亏损企业数47家,下降25.4 %,较全省低出24个百分点。从重点监测的70家企业来看,1-11月,累计销售收入347亿元,增长13.2%;实交税金27.8亿元,增长14.9%,金盛兰、红牛、华润纳税均超过5亿元。
二、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定力,着力把握工业经济发展差距
(一)发展不平衡。南三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与北三县(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发展不平衡,从2018年县均GDP来看,省内GDP过500亿县(市、区)16个,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20亿元县18个,湖北省79个县(市、区)平均生产总值为300.48亿元,我市仅有赤壁市、咸安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赤壁市、嘉鱼县在工业总产值规模、企业数量等工业“块头”方面各占全市的三分之一。金盛兰、维达力、华润、奥瑞金等大型企业分布在北三县,南三县缺乏大型的龙头带动型的企业。
(二)产业结构不优。一是传统产业较多。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7:48.7:37.6,县域农业比重偏高,比全省高出4.7个百分点,支撑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主要以冶金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森工造纸、电力能源等传统制造业为主。二是产业链条不长。我市产业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产业内部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高端产品少, 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三是产业基础薄弱。茶、油、竹三大百亿产业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企业;12大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发展迟缓,普遍规模较小,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品牌。
(三)要素保障不足。招工难,技术工、熟练工不稳定、缺员的现象突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人成本上升10%左右。融资难,小企业贷款门槛高、程序多,获批贷款较为困难。用地难,部分引进来的企业初期以租赁老厂房的形式来保障生产,急需新的工业用地来扩建厂房、增加产能。物流成本上涨,水运、铁运、陆运等衔接不畅,企业物流成本“水涨船高”。
(四)创新驱动不足。一是市场主体较少。截止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976家(不含小进规企业),仅占全省的6.3%,是武汉的三分之一,较宜昌少227家,较襄阳少658家。二是引进大项目少。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凤毛麟角”。从2020年预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增长点来看,全市131个项目预新增产值80亿元,预计拉动产值增长仅为4个百分点。三是重点企业生产下滑。合加新能源由于受汽车制造行业市场低迷影响,销售收入较同期下降3.35亿元;智莱科技由于采购需求量下降,导致前三季度业务收入较同期减少近5500万元。
三、始终坚持质效兼取,精准施策,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不懈稳增长。一是贯彻新理念。全市经信系统要始终把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辩证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坚定必胜的信心和鼓起攻坚克难的勇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全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目标意识。始终落实“六稳”工作要求,防止大起大落,紧盯“工业增加值增长8.3%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的目标,全力以赴促进咸宁工业经济稳增长。三是夺取“开门红”。组织好生产调度,力争正月初八规上工业企业开工率要达到80%以上,正月十五实现95%以上规上企业开工。了解和掌握企业订单、资金、用电、用工等相关信息,全年降低企业成本10亿元以上。及时帮助解决131个预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增长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尽快达产增效。
(二)坚持不懈强产业。坚持“产业强 则经济强”的理念,深入落实“133”区域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狠抓产业建设不放松。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咸宁行动方案”,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培育做强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医药等五大千亿产业。做大咸宁军民融合产业园、赤壁军民融合应急产业园等12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加强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扩大基础电子、光电、数字通信产业规模,建设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坚持不懈促转型。巩固“ 三级联动抓技改 亿元资金促升级”的良好格局,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推进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发挥省市资金撬动作用,整合形成2亿元“资金池”,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向智能工厂转型,确保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达20个。引导企业走“专特新精”发展道路,培育省市级隐形冠军和科技小巨人100家。全面完成4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任务。
(四)坚持不懈抓融合。制定5G商用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温泉和咸安城区5G基站建设。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制造业“双创”平台、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和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力争新增试点示范企业15家。落实企业上云奖补政策,通过“政府补一点、平台让一点、企业出一点”,力争上云企业达到500家。
(五)坚持不懈优环境。一是建设诚信政府。该兑现的奖励严格兑现,承诺的政策必须履行。二是设置企业宁静日。没有批准的检查一律不准执行,安全生产、环保等检查合并一起执行,省市县检查不重复进行。三是加强减负检查。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严格查处吃拿卡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