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月份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二月份工作完成情况
(一)做好了精准运行调度
一是推动复产达效。春节后,每日通报县市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情况,督导落后县市区组织专班深入暂未复工企业提供指导服务,2月3日(正月十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二是开展摸底调查。对全市28家企业重点企业和108个增长点项目要素保障难题进行了摸底调查,形成专题报告呈送市领导参阅,将对接相关部门做好协调解决,推动企业增产增效。三是组织专项行动。2月11日-16日,市经信局稳增长工作专班先后深入部分重点企业和增长点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实地调研咸安区、崇阳县和赤壁市等地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召开座谈会议7场,通过“现场观摩+座谈”形式,精准分析各县市区和咸宁高新区形势,形成奋力夺取工业经济“开门红”的有效举措。
(二)深化了优质企业培育
一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强与统计部门沟通联系,跟踪掌握进度情况,做好入规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培训,提高“小进规”成功率;督导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抓好重点项目跟踪,推动惠誉三木、华润新能源、芜箐科技3个新建投产项目加快申报新进规。截至目前,全市三批共60家企业申报小进规,获批58家。二是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召开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推进会,通报全市专精特新、绿色工厂、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试点示范获批情况,并将2023年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至各县(市、区),同时将各地申报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围;摸底全市专精特新培育工作进展情况,将25家拟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家拟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重点培育名单,联合相关专家组成工作专班,赴各县市区开展培育诊断,点对点进行沟通指导,帮助企业对标对表做好培育工作;组织第二批创新型中小企业申报认定,发动全市中小企业积极参与,52家企业拟认定为第二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三是储备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指导企业加快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遴选推荐汉麻生物、维格斯流体等17家企业申报2023年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
(三)推进了技改转型升级
一是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在获得第一批2720万元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继续遴选申报45个技改项目;开展企业技改后生产情况摸底,组织实施技改后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的重点企业申请省级奖励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联合市统计局、市发改委举办全市2023年一季度投资形势培训分析会,督导各县市区落实对11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的联系包保机制,强化跟踪服务。三是推进示范企业培育,完成了专家评审、综合评分等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评选的固定程序,在此基础上,召开专题会商会,确定了包括12家企业在内的初步名单。
(四)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一是开展工业崛起考核。根据《咸宁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试行)》,通过查阅资料台账、相关市直单位提供考核指标数据及平时工作情况等方式,从工业经济总量、主导产业发展、综合发展质效三大类共12个指标对各县(市、区)及咸宁高新区工业经济进行专项考核。二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对2022年获批国家级、省级、市级试点示范荣誉称号的企业进行分类汇总,提请以市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及兑现奖补政策;起草会议方案,提请市委、市政府召开2023年咸宁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对2022年优秀民营企业家、突出贡献民营企业等个人和单位进行通报表扬。三是做实重点产业推进。聚焦汽车零部件、应急装备、智能机电、农机制造四大领域开展装备制造产业调查摸底,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现状;配合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电子信息产业专场,组织24家电子信息企业参加座谈会,收集问题30条,并将持续跟踪协调解决。
(五)落实企业服务保障
一是关注人才服务环境。印发《关于对选派市级“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工作进行定期跟踪评估和账号信息采集的通知》,收集“科技副总”服务成果,了解“科技副总”服务动态,做好“科技副总”跟踪服务。二是推进拖欠账款化解。针对通城县教育局拖欠“通城县教育十大工程PPP项目”咨询服务费尾款问题,在通城县教育局召开清欠工作协调会议,促成双方确定还款协议,约定于1个月内偿还18万元咨询服务费。三是落实政策项目支持。开展第三批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报,其中符合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车辆336辆,合计兑付补贴资金122.3万元;推荐南玻光电、南玻节能两家公司共申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项目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