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咸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以高标准制订产业发展规划,以高质量发展引领转型升级,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竞争新优势,对推进咸宁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全省区域性增长极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制造2025咸宁行动方案》、《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份额占全球约为27.08%,保持全球第一的稳固地位。202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年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2%,增速较上年同比提高14.1个百分点,实现规模和效益双提升。
由互联网巨头BAT牵头带动海尔、美的、格力、海信、TCL等融入智能家居市场,占据全球50%-60%的市场份额;由华为、小米、OPPO等引领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占据全球52.5%的市场份额。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占比约为66.01%,智能车载雷达硬件出货量占比约为62.51%,智能记录仪硬件的出货量占比约为25.01%,中国消费电子企业正成为全球物联网的核心。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驱动其向技术升级方向发展,国家相继出台《新型显示产业超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细分产业指导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鼓励加快推进“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为智能终端、物联网场景提供新的增长需求,产业链上端芯片厂商、中端模组厂商迎来大好机遇。
2018—2020年湖北电子信息产业增速分别为12.8%、19%、4.4%,平均增速为12.1%。2020年电子信息企业共1202家,增长4.6%,其中多数企业为小微型企业,占比达84.7%。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4397亿元,创造增加值1005.9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068.62亿元,同比增长23.0%,利润总额114.23亿元,同比增长20.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2个百分点。
追“芯”迎来新突破。2020年全省生产集成电路圆片52.8万片,比上年增长74.8%;铸“屏”迎来新力量。2020年全省生产液晶显示屏3347.5万片,比上年增长66.2%,基本形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柔性显示屏和新一代大尺寸高端显示面板产业集群;智能终端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20年全省生产平板电脑1448.6万台,比上年增长66.6%;智能红外光电系统、手持红外测温仪以及红外芯片等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电子材料及器件产品增长较快。2020年全省光电子器件和印制电路板产量分别达76.9亿只和1148.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4.9%;传感器、锂离子电池和电子元件的产量分别达到1.0亿只、7.6亿只和108.4亿只。
湖北省已形成光通信、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多点支撑、链式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武汉重点围绕“光芯屏端网”发展5G智能终端、芯片、新型显示、北斗产业等领域,襄阳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领域,宜昌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和数字化产业领域,黄石重点发展印制电路板和移动智能终端等领域,黄冈重点发展仪器仪表和电子专用材料领域,孝感重点发展电光源应用领域,荆门重点发展锂电池领域,荆州重点发展新一代通讯电子领域。
表1.1 湖北省各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
城市 | 重点发展方向 | 特色产业链 |
武汉 | 5G产业、芯片、物联网、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北斗产业等 | 光屏芯端网 |
襄阳 | 大功率半导体功率器件为主的集成电路;以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终端,以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通信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 | 汽车电子产业链 |
宜昌 | 新型显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LED光电子、锂电池、电子材料及基础元器件 | 新型显示产业链 |
黄石 | PCB产业链集聚区、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高端电子元器件 | PCB产业链 |
黄冈 | 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元件和器件制造、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封装、汽车电子等 | 仪器仪表产业链 |
孝感 | 电光源应用产品、集成电路及新型元器件、中高端激光设备及系统等 | LED产业链 |
荆门 | 电池材料、印制线路板、光电通讯、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等 | 锂电池产业链 |
荆州 | 新一代通信、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信息服务业、新能源锂电池 | 通讯电子产业链 |
利用全局熵值法对2017—2019年湖北省各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排名,多数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咸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湖北省居中等偏上排位,总体发展水平在第五左右,排名前四是武汉、襄阳、宜昌和荆州。
表1.2 2017-2019年湖北省各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表
城市 | 2017 | 排名 | 2018 | 排名 | 2019 | 排名 |
武汉 | 4.0093 | 1 | 4.5203 | 1 | 4.5894 | 1 |
襄阳 | 1.0526 | 4 | 1.1746 | 2 | 1.3793 | 2 |
宜昌 | 1.1756 | 3 | 1.1513 | 3 | 1.1772 | 3 |
荆州 | 1.3684 | 2 | 1.1448 | 4 | 1.2731 | 4 |
黄冈 | 0.7243 | 11 | 0.7181 | 11 | 0.6998 | 11 |
孝感 | 0.8505 | 7 | 0.8736 | 6 | 0.9246 | 7 |
荆门 | 0.7659 | 10 | 0.8022 | 8 | 0.7756 | 8 |
十堰 | 0.7815 | 9 | 0.6038 | 12 | 0.5955 | 12 |
黄石 | 0.7146 | 12 | 0.8466 | 7 | 0.9619 | 6 |
咸宁 | 0.9710 | 5 | 1.0842 | 5 | 1.0750 | 5 |
随州 | 0.8037 | 8 | 0.7894 | 9 | 0.7730 | 10 |
潜江 | 0.5524 | 14 | 0.5535 | 14 | 0.5538 | 14 |
恩施 | 0.5767 | 13 | 0.5663 | 13 | 0.5735 | 13 |
仙桃 | 0.8748 | 6 | 0.7489 | 10 | 0.7733 | 9 |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支撑力增强。2020年,咸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数达81家,完成产值130亿元,平均利润率为8.4%,占工业总产值的6.5%。2021年上半年,已签约电子信息产业项目39个,协议投资额达116亿,加速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咸宁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聚集了平安电工、三赢兴、维达力等一批产值超十亿元的大型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龙头企业快速壮大,成为产业发展加速器。近三年来,三赢兴科技在产品销量上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全国专注生产影像模组行业排名第一,主攻方向扩展到指纹识别、智慧医疗、智能汽车、5G人工智能等领域,已被列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成长为湖北省智能制造示范单位;2021年南玻光电入选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新型显示领域拥有26项技术专利和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产品,研发出高铝光电玻璃升级产品,将打破我国高端光电玻璃依靠进口的历史,稳居国内电子玻璃行业龙头地位;电子材料领域的平安电工和中天云母制品被评为省级专新特精“小巨人”企业。全市正在培育一批三赢兴、南玻、平安等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成为咸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
产业链条初显,链环实力逐步加强。咸宁初步形成了以泓硕电子、瀛新精密电子、霍尔科技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应用产业链条;以南玻光电、维达力、万津实业、同力玻纤、格莱德电子、精创电子和赤壁高投科技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链条;以平安电工、永豪科技为代表的电子材料产业链条。同时以经形成咸宁智能机电产业集群、通城县电子信息基材产业集群,涵盖的产品从机械到电子,从信息到能源,涉及研发、制造、销售等行业。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产业发展后劲强。2021-2025年新增投资扩产计划达35家,其中投资35亿的万津实业电子玻璃和投资8.2亿的通城县光电摄像模组数字化智能重大项目即将开展,智莱智能快件箱生产线项目、三赢兴二期、奕宏精密制造基地、特种玻纤材料生产项目、国家绝缘材料检验中心、光电摄像模组数字化智能生产等一批新的项目正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显著。咸宁位于湖北省中部,武汉市南部,是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中三角”重要战略节点,既可实现与武汉的高度融合,又可实现与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高度对接。于此同时,作为“咸岳九小中三角”重要城市之一,咸宁毗邻鄂州、黄石等产业转型示范城市,利于区域内部资源共享、组团发展。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双重叠加极大的拓宽了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
生产要素充足,企业经营成本低。近3年来咸宁引进院士专家5人、省“百人计划”3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4个,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市18所大中专院校每年培训毕业生近3万人。全市人才总量达35万多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万人。省部合作、省政府全力支持的万亩中部职教城落户咸宁,待建成后可开展近10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咸宁企业提供充沛的人力支持。咸宁交通便捷,境内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等6条铁路密集交织,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武深高速等10条高速纵横交错,12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市,拥有嘉鱼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以及咸宁核电码头、赤壁旅游码头等长江码头,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和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格局,一小时通达长株潭,四小时接驳北上广,更为便利的接近消费者市场,降低资源获取成本。
科技平台建设力度增强,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咸宁是获批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赤壁市、咸安区入选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咸宁高新区、省级高新区——赤壁高新区和通城高新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赤壁市。创新平台方面,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级校企共建研究中心9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省级7家;拥有众创空间18家,国家级1家、省级8家;星创天地16家,国家级2家、省级4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1%。丰富的创新平台为促进咸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武咸合作力度加大,协同发展趋势明显。武汉与咸宁功能互补、地域相连,具备创新协同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先天优势。创新协同方面,咸宁实施“招商引校”吸引了武汉首义学院、体育学院、东湖学院和湖北健康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来咸建校区,“武汉南”大学城筹建工作稳步推进;湖北实验室,湖北珞珈实验室与赤壁、洪山实验室与咸宁高区正在洽谈合作事宜。产业协同方面,咸宁与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经济开发区等开展了“园外园”“飞地经济”合作探索。“十三五”期间,咸宁共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30个,协议投资300多亿元。2021年初期,咸宁已经与武汉同步梳理200多个重大项目和事项,致力于打造研发设计在武汉、组织生产在咸宁,企业总部在武汉、生产基地和配套服务在咸宁的发展模式,加快与武汉协同发展。
“十三五”以来,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行业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在逐步增强,从全省地级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来看,咸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排名第六,电子信息产业产出能力排名第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潜力排名第五,综合排名第五位,但排名前三的地级市仍有一定差距,具体来看:
产业链结构不合理,企业间协调性不足。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中下游布局不平衡,企业规模及类型差异化大,产品关联性低,咸宁市内未能形成内循环发展。
产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电子信息企业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基础软件工业“五基”发展不足,多数企业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低谷区,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
高端要素支撑不强,产业发展环境仍需改善。中高端人才较匮乏,特别是高技术人才仍缺乏;创新平台覆盖率较低,平台建设仍待完善;资金的筹集难度较大,融资门槛高、成本高仍是制约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以优链、强链为突破口,以打造新领域龙头企业为抓手,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积极对接湖北省“光芯屏端网”发展规划,融入“中三角”城市群,实现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发展,进一步将咸宁打造为电子信息产业全省增长极、全国重点成长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
2021年到2023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2023年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到达500亿。规上企业数量增加50%,达到120家,产业规模“翻两番”,打造联系紧密的“树形”产业链,形成“一极两翼多点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将咸宁打造成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示范基地。
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120家,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过1亿的企业,10家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骨干企业,5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实施“333”企业培育工程,即3个新的“链主”型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30家。实现电子信息企业全部上云,打造“上云”标杆企业10家,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5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20家。
打造以智能终端产业链为主干,以新型显示、光通信产业链为树枝,以电子材料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为树根,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树形”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并做大智能终端产业链条,做强新型显示产业链环,做优光通信产业链环,做精电子材料产业链环,做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环。力争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达500亿。
整合咸宁各区创新资源,联合做强产业创新研究院,到2025年,在电子信息领域,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力争实现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零突破,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以上,省级校企共建技术研发研究中心7家,省级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科技中介平台4家以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本土学校与电子信息企业定向人才2万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推进提供创新资源支撑。
发挥政府在园区建设、企业招商、创新孵化、应用推广、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营造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撑力度;也要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引领科技创新和壮大产业规模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人才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紧抓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等区域产业转移发展新机遇,对标兄弟城市的招商政策,细化出台对华北、华东、华南带来的企业优惠政策,打造“标杆”型招商企业,提升招商企业形象和招商成效。同时注重本土企业的培育和壮大,提升本土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保证咸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
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性意识,培育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新优良风气,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产品生态位。加大龙头企业项目培育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配套产业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凝聚原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优势,构建良好的电子信息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朝着高附加值端转型。
立足咸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形成与省其他城市的错位与协调发展。合理开发生态资源,严格执行环保制度,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格把控环境相关指标,引导企业走上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新路子。
推进咸宁电子信息产业与武汉“光屏芯端网”对接,推进企业“上云”试点活动,加大对“两化”电子网络平台的维护力度,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平台,在安全两化的基础上,推广企业合作与信息共享,为咸宁电子信息产业链赋能。
以“强链、优链、延链、固链、建链”全产业链优化为主线,以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湖北省其他市差异化竞争及武咸产业协同发展为导向,结合咸宁实际和发展目标,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条,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做大核心领域智能终端元器件(消费电子终端方向)产业,做强新型显示、电子材料产业,延伸布局光通信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无线充电和电子元器件产品。重点发展无线接收端模组、模组封装制造、模切、石墨导热片等产品,同时引进无线充电线圈自动绕线设备、激光、烧结炉、流延机和贴胶贴膜等设备企业,做好无线模组系统集成、方案涉及和发射端方案设计服务,布局天线模组制造。大力发展半导体材料、声学器件、屏蔽、电容电阻、电池和充电器连接器等产品,做强电子元器件领域。
智能家居及配套产品。重点发展智能音视频、智能遥控器、智能照明、智能窗帘、智能空调、智能鞋柜、智能安防模块等智能家居基础模块,拓展智能家电控制、网络化视频监控、智能感知与控制、远程智能设备控制的智能家居关键环节,发展控制系统、配套IC、智能开关等产品。
智能终端产品。以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AP)和单片微型计算机(MCU)芯片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为突破口,掌握智能终端设备关键核心环节。发展显示屏、数码锂电池、无线耳机等产品,拓展语控和交互技术系统和VR及AR仿真系统技术等服务,以智能终端硬件设备为核心,智能终端软件为辅助。
液晶显示模组及配套产品。以阵列工艺、彩膜工艺、成盒工艺和模组工艺等工艺技术为突破点,以南玻和维达力等为龙头突破关键半导体材料、LED芯片和关键设备的技术研发,重点发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移动智能终端、汽车平面显示器技术与产品,推动TFT-LCD向高分辨率、低能耗、轻薄、曲面等方向发展,加大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和柔性液晶等柔性显示材料研发,进一步向OLED液晶显示面板产品扩展,做优液晶显示产业,重点支持赤壁市打造中国柔性屏生产基地。
LED背光模组。重点发展光源、导光板、光学用膜片和塑料框产品,研发SMT打件、检测分选设备、背板和驱动等技术,引进LED芯片,固晶胶、固晶共晶焊料等高端封装材料和设备生产企业,发展高亮度、均匀性好、成本低的外延片和芯片,形成LED背光模组生产基地。
LED照明产品。突破灯珠、照明芯片、设备等技术,重点发展通用照明产品,推动低热阻LED灯丝灯和“智能化”的室内外的照明灯具、景观照明、汽车照明灯、背光源、LED显示屏等产品应用,发展非视觉照明应用,推广LED非视觉照明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应用。
消费电子材料。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材料,以LED半导体材料、LCD相关材料、电子铜材、引线框架等电子封装材料为基础,以云母、光学玻璃、光纤、激光晶体、电子陶瓷材料等为主要方向,加快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
锂电池材料。以大功率、高能量锂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发展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配套生产,推动高品质隔膜材料发展,电解液环节围绕高功率、大容量及更安全锂电池制造要求,重点发展与新型正、负极材料相匹配的电解液材料,包括新型溶剂、离子液体、添加剂、新型锂盐等。
光纤光缆产品。攻克先进预制棒核心技术及工艺,研发通信光纤和特种光纤用的关键紫外固化涂料产品。接入层发展隐形光缆、光电复合缆和拉远光缆,汇聚层/核心层发展气吹微缆、小外径光缆、微簇光缆和生物防光光缆,骨干层发展新型多芯/少模光纤,高速长距传输用的超低损耗光纤、大型数据中心用的高端宽带多模光纤以及相应的光缆产品。
光通信电子元器件产品。发展光模块所需波分复用器、光分路器和光开等光电子器件,推进新型光纤套管技术、光子晶体光纤、纳米传感光纤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跳线、MPO跳线、光纤尾纤、光衰减器、适配器/法兰等光纤跳线,3端口偏振无关环形器和4端口偏振无关环形器,SFP光模块、SFP+光模块、XFP光模块、QSFP+光模块和100G光模块等光器件产品。
智能安防。重点发展智能安防设备层和服务层,设备层包括各类智能安防产品,如摄像头、门禁、智能锁、对讲机、报警器以及集成系统等,服务层包括智能安防集成方案服务商。
物联网。重点发展平台层和应用层,重点推进支撑软件、计算中心等研发及应用、物联网在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协同发展物联网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集成等技术和产品。
工业软件。突破智能化数字设计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生产过程集散系统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加强研发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通信系统设备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以及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
工业互联网。重点发展RFID射频技术、控制芯片、检测终端、传感机器人、机械视觉等技术领域,配套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智能机床等生产设施硬件,形成完整配套的工业联互网络的基础设施。搭建相关的协同研发平台、协同制造平台、信息交易平台、数据集成平台,完善数据处理存储和信息系统集成产业链。
1 | 智能终端元器件 | 招商 对象 | l 半导体器件:湘能华磊光电、厦门乾照光电 l 功能器件:浙江正泰电器、上海良信电器 l 无线充电模组:信维通信(深圳市)、广东领益智造 l 智能家居:海信集团、广东欧科空调 |
产品 | 发光二极管(LED)外延材料产品、芯片器件、LED封装、LED外延片、高性能砷化镓太阳电池外延片、配电电器、继电器、开关电器、电源电器、断路器、无线发射器、无线接收器、无线充电移动电源、电源控制芯片、传感器芯片、电子产品的无线充电产品、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产品、电视、冰箱、冷柜、洗衣机、冷柜、中央空调、节能地暖、智氧新风 | ||
2 | 新型 显示 | 招商 对象 | l 玻璃基板:彩虹股份、长信科技 l 背光模组:厦门三安光电、华灿光电 l 偏光片:深圳三利谱光电、深圳盛波光电 l 面板制造:昆山龙腾光电、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 |
产品 | 玻璃基板、ITO玻璃、ITO膜、0.05-5mm的超薄电子玻璃、3.2mm超白太阳能压延布纹玻璃、光电玻璃(AR、ITO、AZO薄膜太阳能玻璃、EMI屏蔽/IR滤光玻璃、AR+ITO高透导电玻璃)、汽车玻璃(原片)、LED发光玻璃、蓝宝石衬底、LED芯片、LED外延片、蓝宝石晶棒、TFT-LCD偏光片、TN、STN、CSTN、TFT及偏光眼镜、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及彩色滤光片、液晶面板、液晶显示屏 | ||
3 | 电子信息材料 | 招商 对象 | l 芯片材料: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浙江金瑞泓 l 光电子材料:河南神马氯碱发展、陕西北元化工集团 l 显示材料:福莱特玻璃集团、彩虹集团 l 柔性材料:维信诺科技、鸿纳(东莞)新材料科技 |
产品 | 多晶硅、300mm外延片、300mm 测试片、300mm抛光片、4英寸、5英寸、6英寸及8英寸硅片、、生产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树脂(PVC)、视窗触控防护玻璃面板、触控模组及视窗触控防护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玻璃、优质浮法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新型电子材料、石墨烯、高能量硅负极材料、导电导热材料、石墨烯复合材 | ||
4 | 光通信 | 招商 对象 | l 光芯片:三安光电、恒宝通光电子 l 光模块:博创科技、东莞铭普光磁、联创电子 l 光通信设备:江苏亨通光电、广东通宇通讯 l 光纤光缆:烽火通讯、住友电工 |
产品 | 5G砷化镓芯、光器件及辅助设备、光学零部件、光模块,通信磁性元器件、通信光电部件、基站天线、微波天线、射频器件、光学变焦模组、激光雷达、红外热成像镜头、AR/VR光学传感器、生产电源线、光缆 | ||
5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 招商 对象 | l 智能安防:北京旷视科技、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 l 物联网:海尔智家、神州数码控股 l 工业软件:海尔卡奥斯、浙江中控技术 l 电子商务:焦点科技、苏宁易购 |
产品 | 人脸检测、云端API、离线SDK、数字视频监控、IT服务、核心软硬件供应、物联系统集成、大数据与产品级IoT、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服务、现场仪表、控制阀、控制系统(DCS、SIS、PLC、RTU、SCADA等)、先进控制与优化(APC)、制造执行系统(MES)以及企业信息系统(ERP)、电商服务 |
按照“一极两翼多点协同”的发展思路,打造中国·光谷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园,结合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电子材料、光通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五大领域发展重点与发展目标,积极打造“一圈一环两带”产业空间格局。“一极”即咸宁高新区核心区,“两翼”即赤壁和通城支撑区,“多点”即咸安、嘉鱼、崇阳、通山扩展区。“一圈”即“咸宁高新区—通城—赤壁-咸安”智能终端元器件产业圈,“一环”即“赤壁—咸宁高新区—通城”新型显示产业环,“两带”即“咸宁高新区-赤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带、“通城-咸宁高新区”光通信和电子材料产业带,依托现有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多点”融入产业圈,把咸宁塑造成中部地区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成为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重要战略支点。
智能终端元器件产业圈:以咸宁高新区、通城和赤壁为核心发展无线充电模组、智能穿戴、智能安防和智能家居等领域;以嘉鱼、崇阳和通山为发展区,重点发展终端产品配套件,打造嘉鱼电子信息产业园,形成“智能终端元器件产业圈”。
新型显示产业环:以咸宁高新区和赤壁市核心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模组、光电玻璃材料、封装测试等领域,形成“新型显示产业环”布局。
光通信和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带:以通城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子线材、光纤光缆、半导体材料等领域,以咸宁高新区、赤壁市为拓展区,配套发展光通信电子元器件,形成“光通信和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带”。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带:以咸宁高新区和赤壁市为核心,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带”。
按照咸宁市电子信息产业“一极两翼多点协同”的发展思路和“一圈一环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围绕打造电子信息“树形”产业链,通过扩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质量,推动产业开放合作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实现到2025年,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达500亿,产值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梯队的目标。
精选优链本土优质企业。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六条细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精选补链项目,培育一批本土优质企业。重点加强创业团队和方案进行审核和培训,孵化电子信息产业可代加工企业,使其掌握一定的专利,主动对市场进行调研,积极开拓市场,掌握跨领域融合专业技术。
“链主型”企业带动发展。支持各县(市、区)依托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维达力、三赢兴等“链主型”企业为重点,围绕企业需求,配套众创工坊、人才公寓、工业设计中心等基础服务,成立大众创业空间和产业孵化器,通过“移青苗”方式,培育和引入一批电子信息科技创业企业、配套型小企业、“专精特新”类企业到园区发展壮大。
2、推动企业持续技改投资,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鼓励企业扩产扩规。对项目在扩建前、扩建中、扩建后的过程进行动态评估和企业再投资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投资扩建。继续支持在咸宁企业技改攻坚,推动企业投资水平再上台阶;实施“主动联系企业”常态化制度,积极为企业解决发展困境,企业在咸宁扩大规模。
支持企业提能焕新。积极落实省“技改11条”“数字经济13条”及市“技改11条”“科技创新22条”等奖补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积极抢抓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机遇,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推动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优化招商流程。通过广告招商、招商会、展会招商、走访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进行招商。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每年洽谈促进外地企业来咸宁实地考察调研30批次以上,按月举办小分队招商活动,加强项目对接联系,明确人员对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
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电子信息五大产业链关键领域,加快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投入产出效益好的企业入链。重点培育以三赢兴、赢通电子、霍尔科技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元器件产业链群,以南玻、维达力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链群,以平安电工、永豪科技为代表的电子材料产业链群,和以方片互动、即兴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群的产业集群。
(二)推动产业协同配套发展,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推动区域品牌认证。实施电子信息产业品牌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咸宁小电子”——咸宁智能终端优质元件供应地——品牌认证工作,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程度高、管理先进、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咸宁制造”品牌企业,铸就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度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扩大品牌影响力。扩大以“维达力”、南玻光电”、“瀛通”、“三赢兴”、“平安电工”等咸宁市国内知名品牌影响力,共同创建以“咸宁电子科技城”“咸宁电子科创园”等为名的区域特色品牌基地,力争使“咸宁小电子”品牌影响力走出省界、国界。
支持龙头引领品牌风尚。支持咸宁南玻、维达力和平安电工等头部企业通过开展跨国、跨省、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等方式发展壮大,更好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示范效应。引导支持瀛新精密、友邦电子等中小企业对接配套行业龙头企业,走上“以小补大”“以专配套”和“专精结合”的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企业集群式融通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品牌培育,争取在智能终端元器件、新型显示、电子材料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聚焦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电子材料、光通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五大细分领域,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推动产业高端化。
一是做大智能终端产业树干。以霍尔科技、泓硕电子企业为龙头围绕智能家居、可穿戴等细分领域,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嘉鱼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标准创新智造基地项目建设,做大智能终端产业;以智能快递柜、智能家居和车载终端产品,融合咸宁特色生物医药产业,跨界融合拓展智能穿戴设备在健康领域应用,构建本地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二是做强新型显示和光通信产业树枝。以咸宁南玻、维达力、平安电工、三赢兴等企业为龙头加强与武汉华星光电、京东方和精创电子等企业合作,引导本地企业加入国内产业龙头供应链体系,完善产业链配套环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强三大产业链条。
三是延伸发展电子材料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以中天云母、同力玻纤为龙头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培育壮大电子材料产业集聚规模;支持方片互动、必虎网络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快发展,引进和培育互联网平台龙头骨干企业,战略布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升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
夯实“一极两翼”整体发展格局。实现咸宁市“一盘棋”协同布局电子信息产业。以咸宁高新区为核心区,通城和赤壁为拓展区,积极打造形成“一中心两基地”的优势产业集群。
优化“一极两翼多点协同”产业布局。以咸宁高新区为一极,重点发展智能穿戴、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柔性材料和摄像头模组;以通城为“左翼”,重点发展光纤光缆材料、液晶显示模组、半导体材料;以赤壁为“右翼”,重点发展液晶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工业软件、智能家居;其他地区围绕“一极两翼”按照产业链“多点同心”进行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开展“乡情”返乡活动。成立咸宁同乡会、商总会、博士联谊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乡镇乡贤会等乡贤组织,举办咸宁各县(市、区)乡贤座谈会、乡贤理事会座谈会、乡贤家乡行等“乡情”返乡活动。
推动多点协同发展。开展咸宁籍乡贤人士排摸,实现乡级乡贤联谊会和村级乡贤会组织全覆盖,自主开发乡贤信息管理系统,畅通乡贤回归渠道。吸引一批乡贤返乡创业,实施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带动咸宁各县(市、区)多点协同发展。
专栏4-1 精准招商实施工程 |
推动开放式招商。以维达力、三赢兴、南玻光电、平安电工等一大批企业为示范,借助湖北科技大走廊战略,积极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开放式招商攻城拔寨。 精准招商。围绕“132”产业体系,细化确定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以“谱”招商,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优质项目,努力做到引进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 以商招商。充分调动霍尔科技、咸宁南玻、平安电工、三赢兴等市内外重点企业的信息资源、产业资源、人脉等,坚持引资引企相结合,积极鼓励企业引荐相关合作项目。 “筑巢式”安商。建立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机制、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落户奖励办法、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工作机制,研究印发《2021—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要点》等。在政务大厅设立招商引资综合服务窗口、开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积极落实企业走访制度,深入各县区及园区招商企业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各区招商局协调指导,各部门招商时全盘考虑,把与之相关的行业尽量汇聚在一个园区内,争取一个园区内形成产业生态链。 |
专栏4-2 乡贤返乡创业工程 |
加大财政奖补。返乡乡贤首次创办中小微企业取得市场主体资格的,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时,安排一定比例指标用于返乡创业乡贤从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用地。返乡创业企业在创业孵化基地发生的物管费、卫生费、房租费、水电费等,由各县区按当月实际发生费用的40%给予补贴,年补贴最高限额5万元,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支持乡贤创办开展本土品牌化建设,对新通过地理标志电子信息产业品牌产品的,给予财政奖励。 优化金融服务。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村镇银行、农商行等在风险共担基础上开展批量融资担保业务,引导将返乡创业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至2%以下。 强化创业培训。实施乡贤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将有培训意愿的乡贤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范围,依托湖北科技大学、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等平台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岗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 完善创业保障。建立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注册登记、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政务服务,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接续制度,确保已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返乡创业乡贤各项社会保险关系顺利衔接。 |
“链主”型企业塑造计划。筛选一批智能终端元器件、新型显示、电子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光通信产业的“链主”企业示范库、培育库、候选库,分阶段、分层次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引导“链主”企业股改上市、技改扩能,提升企业效率效益;鼓励和支持“链主”企业通过并购、引进、参股、联合等方式,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竞争水平;支持“链主”企业核心业务、关键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定,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创新话语权。重点支持以技术驱动,引导整体产业链价值升级的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在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光通信产业等重点发展方向,选择一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如金牌电工、瀛新精密电子等企业进入电子信息行业“专特新精培育库”。做好专题培训、提供融资、实施信息化和知识产权等专项服务,安排一批特派专家对库内企业密切跟踪和指导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培育高精尖的企业群。支持企业向“单项冠军”、国家级“小巨人”道路迈进。
“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定期采集企业发展需求、营运数据和创新需求,加强动态跟踪服务,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投入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为瞪羚企业提供商业模式、人力资源、信息化等咨询服务,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瞪羚”企业。
组织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围绕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六条链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攻关清单。通过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攻关,攻克一批制约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
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采取企业申报方式,建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库。每年滚动实施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鼓励电子信息产业链龙头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发、共研共用,协同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及应用,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发展。
集中咸宁资源,做强产业技术研究院。统筹整合各县(市、区)两级资源共同做强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校派遣到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可申报咸宁相关科技人才项目。分类分级管理咸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建设和发展初期,淡化短期绩效考核,以扶持和激发研究院活力为主;随着研究院建设和发展的深入,灵活调整研究院建设支持资金或创新资金使用计划。
借力武汉科教资源,建立引入“新血液”,培养技术骨干的“育才”模式。借助武汉科教资源丰富、创新禀赋优越的潜力,建立科技人才的精准引进和技术骨干培养机制。与大企业、高校联动为大学生及其初期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要素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与各学校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方式为企业培育人才;通过对技术骨干的培养和让技术骨干进入学校进行深造的方式为企业培育高质量人才。
优化人才结构质量,实行“理才”计划。一是优化科技特派员选拔力度。研究出台《咸宁市科技特派员行动实施方案》,积极聘请省内外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为咸宁企业科技特派员,壮大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对接。二是实施技术经纪人培养计划。研究出台《咸宁市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和《咸宁市促进技术经纪人发展实施办法》,加强对技术经纪人的管理、资助与奖励,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提高技术供给与产业技术需求匹配度,促进科技成果在咸宁转化。
实施更灵活的用人方式,实行“用才”计划。引进领军型的人才和团队,要结合咸宁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和发展需要精准引才;为人才创新搭建平台,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各类创新平台,深化与平台机构合作,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建立人才数据库、技术库和项目库,走好“人才带技术、技术带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人才创新创业之路。
专栏4-3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工程 |
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聚焦智能终端元器件、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材料产业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落户,做强科技成果与产品互相转化的载体。 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探索技术入股、共建实验室、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争取创建一批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平台。 推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开展紧密合作。积极引导维达力、南玻光电、平安电工、三赢兴科技等重点企业与华科、武汉理工、武科大、湖工等高校的合作,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鼓励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大学申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
(四)创新产业开放合作机制,推动电子信息高速发展
积极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依托中国光谷电子信息产业区,全面对接光谷电子信息产业资源,探索建立与武汉光谷联动发展模式,立足光谷光电器件、智能终端等领域产业外溢和制造配套需求,强化利用光谷电子信息领域创新资源,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营造光谷与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
推进科技链与产业链融合。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和智能化升级,鼓励咸宁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对接武汉行业平台型企业、武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技术高地,明晰主流技术路线,探索联合研发、委托开发、制造分包服务等多种形式融入领先产业链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空间一体化。推进咸宁与“中三角”城市群内其他城市交通的对接,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中心,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航运在内的现代化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岳阳和咸宁之间的跨省城际铁路修建,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使之成为融入“中三角”的重要支撑。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开展企业横纵向合作。依托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岳麓山大学科学城、南昌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中三角”城市群合作搭建中三角城市群科技综合服务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会,对行业内新技术、新动向进行分享,形成集聚成果、资本、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的开放资源共享体系。以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支撑,与中三角城市群中企业开展横纵向合作,实现跨区域供应链整合,深化区域间资源的整合利用,支持企业与沿线城市和地区开展技术、产能合作,增强六条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活力。
以电子信息六条产业链为重点,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间合作拓宽国内市场客户交流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对国内人才产生吸引力的集聚效应,进而为咸宁市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1、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
组建工作专班,成员由主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职能部门领导、相关产业园和高新区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由市经信局扛起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带动工作联动,对全市资源进行统一协调、优化配置,加强对各县(市、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统筹规划,推进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链长”与“链主”企业相结合,“链长”通过“链主”抓链条的传导,对接电子信息产业领导中心工作小组工作任务,将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注重“链长制”与产业链精准招商有效结合,全力推动优质项目签约落地。
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创新发布方式,及时并精准发布咸宁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信息;营造“就近务工,建设家园”,“返乡就业光荣,建设家乡光荣”的氛围,支持本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以组织开展咸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专题研讨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产品发布会等系列活动,吸引高端人才集聚。
鼓励制造车间开展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工人“学徒制”造才;支持创新高校和企业合作模式,积极开展互动式人才培养,共建电子信息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支持采用长短期聘用、项目合作、合理流动等方式柔性引才,以住房、收入为抓手提供各项人才引进政策。
以招商目的性和落地性为主要目标,以招商项目的生命周期作为重要指标,从招商对象的合理性到对接、签约、落地、开工、投产等环节均设立评估机制,设立考核周期全覆盖,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参照《咸宁市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奖励办法(试行)》(咸政办发〔2020〕16号)给予记功奖励。
2、建立高质量规划推进考核制度
召开年度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市—地区—园区—单位部门”分级工作任务,组织开展项目核查督查,建立起电子信息产业专项工作台账,落实“一月一分析,两月一督查、三月一核查”机制,给予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市县区、园区、服务保障好的市级单位部门和单位通报表彰和奖惩。
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开辟办证“绿色通道”,推动企业的实用资产变为“有效”的抵押资产,设立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入专业投资机构设立智能终端元器件、新型显示材料、电子材料、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子基金,在用地保障方面对重点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不断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和办事效率,探索构建市县级领导分包企业责任制、“一对一”重点企业服务制、企业“驻厂员”等制度,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建立高效的政府服务平台。提高审批效率,下放审批权限,精准化的智能引导和政策匹配,实现由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的深度转变。建立反馈渠道、评价标准,确保配套线上内容、流程申报、资料要件等配套服务,缩减企业办事流程,推动政策落到实处。
组建线上电子信息产业联盟。依托瀛通通讯、三赢兴电子、维达力实业等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搭建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标准、市场推广等信息发布和行业预警平台,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发展建议,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高质量运行。
绘制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地图。以电子信息化描绘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及布局、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产业支持政策等相关内容为一体的动态产业地图,以便政府、企业、投资方等能实时了解咸宁市发展情况,加大投资力度。
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技术大改造五年计划,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完善提升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核心制造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以智能化协同改造为纽带,推动先进制造模式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渗透,带动产业链中小配套企业智能化转型。
鼓励发展“5G+”工业互联网、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创客平台、众包研发平台、碎片化生产平台等专业化平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个性化定制等“5G+”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快向在线生产服务商转变,推动产业链资源精准对接、要素优化配置、运转高效协同。
围绕构建“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的全链条引育体系,建立由企业家、行业专家、技术专家、专项服务专家等共同组成的产业链企业专家服务团队,组织举办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专家服务对接会,为企业、政府提供专业化辅导。
实施龙头企业对接活动。每年动态实施产业链12场龙头企业系列对接活动,推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对接、产业链龙头企业本地化配套对接、企业自主创新产品(优质产品)与政府采购项目和国有投资项目对接、产业链重点项目困难问题协调对接。
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组织开展云促销、云展会、直播带货、短视频引流等市场拓展活动,加大产业链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推动重点产品进入国际供应链体系。
表5.1电子信息产业保障机制 | ||
加强组织领导 | 发展领导小组 | 每年举办一次电子信息商会大会,给予“以商招商”带动产业链发展的企业、孵化成效明显的企业、优秀乡贤企业等,按贡献梯队进行颁奖和税收减免奖励。 |
每季度进行一次领导小组汇报,制定产业发展季度政策。 | ||
每月跟进制造业产能指标、创新指标、两化指标、能源与碳排放指标。 | ||
每周校对上周工作情形,进行滚动式计划管理。 | ||
链长制工作制 | 注重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环 | |
接轨全国乃至全世界,从全球(国)范围内寻找到有利于咸宁电子信息产业链的“补链”资源。 | ||
每年组织参加全国性电子信息行业会议,主动进行交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 ||
成立产业链应急管理部,防范产业链生产要素供给不足。 | ||
强化人才支撑 | 人才宣传 | 每年组织开展咸宁市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 |
每年组织主办咸宁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展览会。 | ||
每半年邀请专家小组进行调查。 | ||
每半年举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论坛。 | ||
人才引进和培育 | 确立电子信息人才评议机制和人才储备库,对落户人才进行补助。 | |
在电子信息重点企业中建立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并邀请武汉各高校、学院学生进行实习。 | ||
加强人才聚集区教育、医疗、体育、文艺等基础设施建设。 | ||
改革激励与考核机制 | 招商激励 | 建立电子信息招商小队,对接、跟踪招商项目。 |
与农行、建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对接,对企业提供免交6%或延迟15%资金交付的优惠政策,缓解部分招商企业用资需求。 | ||
对投产后,效益良好的企业一对一重点跟踪服务。 | ||
给够招商专员招商经费,定期查岗,并年度评选“招商小能手” | ||
考核制度 | 建立起电子信息产业专项工作台账,落实“一月一分析,两月一督查、三月一核查”机制。 | |
每年召开电子信息产业工作会议,落实考核任务 | ||
优化服务环境 | “放管服”改革 | 设立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 |
构建市县级领导分包企业责任制、“一对一”重点企业服务制、企业“驻厂员”等制度。 | ||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 推动产业发展专项政策 | |
对流程申报、资料要件等繁琐环节进行缩减,审批时间减少30%。 | ||
产业联盟 | 在电子信息的几大龙头间构建桥梁,建立技术创新合作关系。 | |
每月对政府提供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 ||
绘制产业地图 | 绘制产业地图,每月动态规划。 | |
数字化与服务改革 | 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平台 | |
每年举办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专家服务对接会,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辅导。 | ||
每年动态实施产业链龙头企业系列对接活动。 | ||
组织开展云促销、云展会、直播带货、短视频引流等市场拓展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