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334”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索引号 : 764137816/2022-34789 文       号 : 咸政发【2022】9号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政府
名       称: 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334”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 2022年09月26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2年08月22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为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对接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积极融入武汉市“96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现就推动全市“334”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发展定位,把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链长制”推动产业集群从门类齐全向链条完整聚集,以系统观念谋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践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保障的“334”产业集群,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咸宁力量。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以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即壮大大健康、食品饮料、清洁能源等3大支柱产业,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3大优势产业,培育智能机电、纺织服装、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等4大特色产业。
(二)主要任务。
1.“3”大支柱产业集群。
大健康。突出咸宁资源优势,围绕“医、药、养、健、游、护”六大要素,按照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健康理念,积极融入全省大健康产业“两区一基地”(武汉大健康产业核心集聚区、大健康产业特色园区、国家医用防护物资生产储备基地)布局,配套武汉市发展万亿大健康产业,推动大健康与大卫生、大生态、大旅游、大体育、大数据深度融合,促进健康制造业和健康服务业有机融合,将养老养生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大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30年,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达到10万名、服务100万康养人员,成为中国中部康养城。
食品饮料。围绕红牛、奥瑞金、元气森林、今麦郎等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全球、全国饮料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咸宁,大力发展壮大功能饮料、果汁饮料、优质矿泉水等主流产品。加快引入茶饮料、植物饮料、蔬菜汁、瓶装饮用水的开发生产企业。支持黄鹤楼酒业转型升级,以通城北港酿酒小镇为辐射,大力发展鄂南传统米酒、苦荞酒、果酒等产品,实现酒水饮料多元化发展。提升崇阳麻花、通山麻饼等传统特色休闲食品质量和档次。促进罐体加工、印刷、包装设计、饮料加工、产品营销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条加速聚集、串珠成链,建设世界级饮料生产基地。
清洁能源。深刻把握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科学内涵,重点推动咸宁核电站、通山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蒲圻电厂三期等项目尽快启动建设。依托中电电气通山燕厦电站和中广核通山大畈光伏电站,大力发展太阳能分布式发电。推进中水电崇阳罗家山风电场、咸安区白云山风电场、中船海装通山山界风电场等集中式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咸宁南三县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咸宁华润城投天然气利用工程、咸宁高新区三期市政燃气管网等项目建设。稳步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和电能替代工作,支持油气混合站改造和充电站、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市能源供给保障水平。加快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光伏、储能电池等电站级储能材料和装备研制,打造华中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2.“3”大优势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围绕瀛通通讯、三赢兴光电、维达力、奕宏精密制造、南玻光电等优势企业,重点打造消费电子产业集群,加大对消费电子产业的扶持和招商力度,构造以摄像头模组、显示模组、声学组件等环节为骨干,以电池模组、触控模组、新型印制电路板和覆铜板材料为支撑,以射频模组、整机组装、终端系统环节为导向的消费电子产业链,最终形成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为特色的消费电子及配套产业集群,成为全省乃至中部电子信息产业的特色发展基地和创新先导基地。
装备制造。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应急装备、农机制造三大领域,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立足华夏幸福嘉鱼产业新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港,加快新型动力电池、燃料电池产业化工程,推进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等领域发展;推进车载信息系统、车用传感器和执行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空调和可用于能量回馈的电动助力制动系统的开发及产业化,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以华舟应急赤壁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应急预警、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应急服务四大领域,把咸宁建设成为华中地区重要应急装备产业基地。以星光通山农机产业园为依托,着力发展液压拖拉机、收割机等,努力打造智能化程度高、产业链条完整、配套功能完善的现代农机产业园。
冶金建材。围绕新型平板玻璃及制品、陶瓷制品、石材、水泥、冶金辅料等主要产品,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大力抓好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工作,努力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依托平安电工、玉立砂带、南玻玻璃、亚细亚陶瓷、海威复合材料等重点企业,发展高性能玻璃纤维、陶瓷纤维及复合材料、化学纤维等材料,大力引进特种合成橡胶和纤维、功能高分子合成材料。以强化“产品优质、装备先进、标准引领、绿色智造、安全环保”能力建设为抓手,依托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汽车、船舶、建筑用高品质宽厚板、薄板系列产品,建设具有国内一流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精品钢基地。
3.“4”大特色产业集群。
智能机电。支持咸宁高新区打造智能机电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智能机电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做大做强水利水电和高耗能领域节能机电设备,加快发展精密研磨设备和数控机床,着力抓好起重机等特色产业板块建设。推进湖北香城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六平台一中心”建设,为咸宁机电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专业服务,建立产学研共同体。
纺织服装。上游依托精华纺织、汉麻科技、嘉麟杰纺织、金泰纤维、天成线业为代表的纺纱和纤维加工企业,中游依托新纺纺织、新进纺织、祥源特种布、恒瑞非织造为代表的印染企业和特殊处理企业,下游依托东一服装、丽裳服饰、壹嘉制衣、依杰姆服饰为代表的成衣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补齐印染、后整理等产业发展短板,促进行业做大做强、产品做精做优,企业再上台阶。大力推进纺谷109华中纺织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构建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循环经济、低碳绿色智造园。
商贸物流。推动咸宁港货运公路、铁路体系网络建设,加快金盛兰货运铁路专线项目实施和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嘉鱼港)物流体系建设。利用鄂湘赣三省毗邻的“金三角”地带、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连接点、中轴线区位条件和交通经济网络等优势,以机电设备产品、纺织服装、大宗农产品为突破口,规划区域性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区域性食品饮料、新材料、机电、纺织服装、钒产品、茶叶、蔬菜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基地。
农产品加工。实施“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工程,培育壮大茶叶、蔬菜(莲)、生猪(鸡禽及蛋制品)、中药材、特色淡水产品、油茶、竹、桂花等八大特色产业。围绕桂花产业,全域建设中国桂花城,以三产融合为突破,加快桂花全株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桂花产业。围绕中药材,做大康养产业,发展黄精、白芨、金刚藤等道地中药材,新建2万亩以上中药材基地。继续实施咸宁农产品品牌计划,做强做优咸宁桂花、赤壁青砖茶和猕猴桃、嘉鱼蔬菜、咸安莲子、通城茶油、崇阳白茶和黄精、通山枇杷等公共品牌。
三、推进措施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以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引导食品饮料、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不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壮大和升级大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重点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推进5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创建30家左右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改造标杆工厂,实施20个绿色化改造重点项目,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绿色设计产品5个、绿色园区2个。
(二)抓实固链补链强链。支持“链主”企业、核心企业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入驻园区,围绕关键产品培育和孵化一批与之协作的配套企业,延展加粗产业链条,打造垂直整合、水平分工、产业融合的产业集群协作发展体系。围绕提升整体质效,梳理发展面临的堵点、难点和痛点,突出产业化应用导向,遴选一批重点“补短板”攻关项目,解决一批全行业全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上下游产业配套改造建设项目,加快中高端产品产业化。
(三)加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支持以集群企业为主体,建设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产品检测、人才服务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重点建设湖北省新型显示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军民融合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大力支持武汉光电工研院、生物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在咸宁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其开展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
(四)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瞄准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有计划实施产业链招商,通过填补武汉主导产业链缺失环节,前瞻性部署战略性关键环节,推动武咸产业链上下游升级发展和协同创新。大力发展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链配套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进入产业链或者配套体系,实现与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探索“总部研发和重大项目在武汉、生产转化和产业配套在咸宁”的发展模式,与武汉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为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334”产业集群工作机制,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集群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总揽全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统筹推进产业研究、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决策咨询、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问题协调、宣传引导等工作,构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产业集群发展组织体系。
(二)加强产业研究。成立咸宁市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智库团,深入研究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投资结构调整提供咨询,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引进和研发提供指导。每个产业集群组建一个产业联盟,产业联盟由产业集群内重点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研究机构等组成,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工作经费支持产业联盟开展相关活动。充分发挥联盟(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每年开展2次产业发展座谈会,每月举办1次产业发展沙龙活动,及时收集产业发展意见和建议,捕捉产业链上中下游招商信息,促进产业链条式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整合财政奖励资金,推动出台“一业一策”产业专项支持政策。重点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税收和金融扶持,对附加值高、带动范围广或者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兑现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在落实财政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的同时,协调金融机构与骨干企业有效对接,简化贷款程序,放大贷款比例,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形成发展合力。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打破行政壁垒,优化产业布局,各县(市、区)和咸宁高新区要明确3个主导产业,实施主导产业“五图”(产业链技术结构图、应用领域图、产业布局图、发展路线图、招商目标图)作业。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研究制定具体配套政策措施,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及工作专班。每季度召开产业发展推进会,加大各地各部门协调力度,及时发现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要加快形成推动全市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政策、标准、统计和绩效评价等体系,将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果纳入绩效考核。
咸宁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