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26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 764137816/2025-26495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2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5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农工党咸宁市委会、民进咸宁市总支、饶才明委员:

您提出的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26号提案《关于建立“产科教城一体化”协同发展工作机制的建议》收悉。我局指定工作专班对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与市直相关部门会办单位共同研究,现综合各会办单位办理情况就提案涉及问题答复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同步”

一是系统部署产业倍增行动。印发《咸宁市产业倍增三年行动方案》及专项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创新建立“四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新改扩建、招商引资、投产达效、问题反馈),运用“四色图”精准调度“5+5”产业项目(含新增低空经济),同步制定省级行动本地化落实清单。推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2-3个根植性主导产业,优中选优打造一批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撑带动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咸安区生命健康、嘉鱼县低碳冶金、赤壁市光电子信息3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通城县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纳入省级重点培育名单。

二是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规划。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配合咸宁高新区管委会编制了《咸宁高新区产城融合集中示范区规划》,该规划已报请市规委会审议通过。规划立足高新区现状,依托金融港、职教新城、市民之家、全民健身中心等载体,合理布局产业、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空间,着力构建大健康、食品饮料、智能制造三大产业板块,旨在将高新区打造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三是衔接教育与产业布局。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紧扣我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和“5+5”现代产业体系,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近年来,新增了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等对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急需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同时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围绕大健康、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已形成10个紧密对接地方需求的专业群,为产业发展精准输送人才。

四是院校主动嵌入园区。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推动院校资源向产业集聚区靠拢。例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与三赢兴电子共建“光电技术产业学院”,与元气森林共建“数字化产线实训基地”。通过“引企入校”共建“教学工厂”、将教学场所拓展到工作场所等方式,探索“政校企行”联动、“产学研创”一体、“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范式。2024年仅咸宁职院定向培养输送至本地重点企业的电子信息、食品工程等专业人才就达413名,实习率高达95%

五是坚持校企合作。全市技工学校共开设77个专业,现有在校生8514人,拥有师资力量718人,“双师型”教师435人,合作企业158家,共建有8家产业学院,2024年全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人数2596人,升学人数1966人,就业人数614人,其中本地就业450人。聚焦“5+5”现代产业体系,推广开展“校企合作”、“行校合作”、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前往企业调研了解培训需求,引导咸宁职院、技工校与企业洽谈沟通合作共同培养学徒,保障企业有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

二、畅通协同机制,深化“平台共建”

一是供应链平台建设方面。科创供应链平台,着力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构建“1+7+N”地网服务体系,如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市科创中心,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与本地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目前平台入驻企业数达5970家,完成需求对接1794项。蔬菜产业(农特产品)供应链平台,已入驻企业1514家,商品829种,累计实现交易额5499.54万元。养老护理人才供应链平台,已入驻服务机构506家,养老护理员4308名。旅游民宿供应链平台,已入驻1355家企业,累计实现交易额1161万元。食品饮料供应链平台,已入驻304家企业,交易额8.39亿元。金融供应链平台,于429日升级为“咸金通”平台,已入驻43202户市场主体,今年新增融资总金额116.05亿元。供应链物流平台,已有419家企业和34423台运力资源(货车等)入驻,累计交易额达4.37亿元。

二是产业联盟运行方面。市经信局印发《2024年咸宁市重点产业链产业联盟工作要点》。充分发挥汽车零部件产业联盟牵头单位作用,推动产业链融链入平台(如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目前全市入驻平台企业超200家。组织企业开展产销对接、人才引进活动,并指导企业申报省级技术中心,优化人才科研环境。

三是共建信息服务平台。设置数字经济“香城工具箱”(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并联合华为、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院等创建“校企联合实验室”、“鸿蒙实训室”,开设30余个大数据相关专业,构建“专业设置—实训基地—人才输送”闭环体系,每年培养输送大数据、AI等领域人才超1500名。出台专项政策,对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产品开发成效显著的团队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

四是共建实训基地。积极谋划储备并争取资金支持公共实训和产教融合项目(如咸宁市公共实训基地、咸安区基地、新产业基地、职院育婴师基地升级等),累计获得中央、省及地方专项债资金约7700万元。赤壁、嘉鱼等县市项目也已成熟。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院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全市院校已与50余家企业和机构共建基地,维达力、万津实业、金盛兰等链主企业均有新建或改扩建实训基地计划。

三、聚焦需求导向,强化“资源整合”

共建科研服务平台。围绕5+5”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政校企行多方合力,共建科研服务平台。目前,已共建2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4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32个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实施“百名教师下基层”、“科技副总”等项目,引导院校和科创平台的科研方向紧密锚定产业技术需求、企业生产研发痛点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技术技能创新积累,促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院校和科研平台正努力成为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问题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积极利用技术人才优势和科技成果转化红利服务地方经济。院校与200多家企业、10多个行业协会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融合格局,努力构建“以学促研、以研兴城”的良性循环,赋能城市新经济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统筹”,完善协调机制。在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产业联盟、科创供应链平台等工作中,形成政府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激励与保障。研究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产科教城一体化”专项扶持政策,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在税收减免、用地保障、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在产业与教育、城市融合发展中成效显著的院校、企业和园区进行表彰激励,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建立健全政策落实跟踪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确保各项扶持措施落地见效。

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扩大“产业学院”“教学工厂”等合作模式的覆盖面,支持更多龙头企业与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实验室,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技能培训项目。完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院校担任兼职教师,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三是提升平台服务效能。持续优化科创供应链平台、产业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等各类载体的功能,加强平台间的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科创供应链平台要进一步聚焦产业技术需求,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落地。产业联盟要积极组织开展更多形式的产销对接、技术交流、人才招聘等活动,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信息服务平台要不断丰富“香城工具箱”的内容,提升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信息的精准推送和匹配效率,为企业和院校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是推动产城融合深度发展。以咸宁高新区产城融合集中示范区为引领,带动各县(市、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城市规划,加快推进产城融合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吸引人口向园区集聚,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的相互促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园区与城市中心、居住区的交通连接,提升通勤效率,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让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城市功能更好地支撑产业升级。


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