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29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 764137816/2023-26480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29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08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民建咸宁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提案收悉,该提案对我市传统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较为透彻,提出的三个方面建议符合咸宁市传统产业发展实际,为相关部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了非常中肯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充分发挥产业政策指导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技改,促进转型升级
(一)出台支持政策领转型
202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措施》,结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2021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咸宁市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措施》,各县市区积极响应,配套出台技改政策《关于做好2022年度咸宁高新区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咸高办[2022]26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安区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的通知》(咸安政办发【2021】23号)等;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政策《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嘉政发〔2019〕5号);出台科技创新政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赤政发[2022]2号)等。2022年市经信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咸宁市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大了技改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调动了工业企业技改积极性,推动我市工业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二)落实项目资金快转型
2022年,为31个工业技改项目争取省级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5005万元,为13个市直工业技改项目提供了1057.88万元的市级技改资金支持。2023年市经信局印发《关于2023年市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安排报告》,公布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明细,对剩余资金使用方向做出安排。截至目前,已为12家市级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给予每家100万元资金支持。5月启动了2023年度市直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的申报工作,目前正在审核资料中。
(三)突出重点项目促转型
全面了解掌握工业技改项目情况,对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进行摸底汇总,动态建立管理好项目储备库、前期项目库、在建项目库,做好“三库”建设,精准实施滚动管理随时增补项目信息。联动市县两级统计,每月轮序审核新入统投资项目,及时发现问题,限时修改完善,切实提升投资项目审批效率。
二、优服务,夯实要素配置
(一)解决融资需求优服务
市金融局召开不定期银企座谈会,市银保监会加大与发改、税务部门的联系,不断提高信用信息运用效率,推动“4321”分担机制落地,多元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2023年以来,已通过上门对接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2亿元;推动担保机构积极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扩大业务规模,市直设立4000万元风险代偿专项资金,始终保持资金池“满池”。截至目前,全市“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办理11.67亿元,全省排名第7,在保余额27.6亿元,全省排名第6。市担保集团对除房地产行业以外的服务对象担保费一律不超过1%;联合财政、高投印发《咸宁市“再担园区贷”实施方案》,重点支持园区内企业,单户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元,企业担保费率降至0.5%。市财政局推行“免申即享”改革,简化资金申请和拨付流程,对纳入“免申即享”范围内的资金无需申请,直接拨付,极大的缩短了资金拨付时间。
(二)牵线人才入企智服务
通过政策牵引,选派科技人才入驻企业,助企成立研发中心解决科研技术难题,为企业培养引进更多创新人才,实现人才资源、企业资源、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市经信局2021年参照省级“科技副总”政策出台《咸宁市选派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工作方案》,截止当前,已选派省、市两级科技副总68名,为企解决技术难题145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55个,为企业引进人才108人,推动共建平台45个。市科技局组织高校院所科技人才与企业对接,每年选派30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重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一)夯实发展基础生动力
一是产业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提请市政府出台《咸宁市“334”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保障的“334”产业集群,着力壮大大健康、食品饮料、清洁能源等3大支柱产业,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3大优势产业,培育智能机电、纺织服装、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等4大特色产业。二是产业发展方向更加精准。起草《关于建立全市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工作机制的通知》,提请市委市政府建立一个优势产业、一个专项领导小组、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个行动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一个考核推进机制”的全市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工作机制,重点推动大健康、清洁能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5个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三是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完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七个产业联盟的组建和智能机电产业联盟换届,制定印发《咸宁市重点产业链产业联盟运行细则》、《2023年咸宁市重点产业链产业联盟工作要点》,组织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与三赢兴、维达力、敏能汽车等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和技术攻关交流,促成雄志五金、华劲铝业与新亿通机车配件、敏能汽车等企业进行铝制件生产配套合作,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渠道。
(二)狠抓企业培育强动力
一是规上主体总量实现突破。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拟进规企业“点对点”服务,做好企业入规培训指导,着力提高入规成功率,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47家。二是专精特新培育实现突破。扎实推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对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及计划申报创新型企业开展集中培训,组织专家分批次开展一对一服务,举办咸宁市优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暨第四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授牌仪式,引导企业持续走专精特新道路。2022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三是单项冠军培育实现突破。在完成亚细亚陶瓷等原有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复核的基础上,遴选推荐49家企业申报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及产品,其中咸宁南玻节能玻璃有限公司、厚福医疗装备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被评为示范企业、9家企业获批单项冠军产品,评选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
(三)创新服务模式引动力
一是鼓励县市创新服务模式。市商务局制定出台《咸宁市促进外贸发展若干措施》,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创新区域扶持政策,加快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咸安区人民政府积极开展“春节大走访”活动,重点围绕园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发展规划、存在问题等方面,共走访122家企业,收集问题32个,梳理形成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实行党工委包保,有关部门对照问题化解清单,推进落实整改。二是加强全市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加大对出口型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加强对外地供货出口企业的服务引导,加快推动外贸企业出口开口和新进产业项目落地。嘉鱼县人民政府委托第三方编制嘉鱼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重新规划纺织卫材产业片区、电子信息产业片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片区等,通过重新规划发展片区方向,加大招商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引导企业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参加“千企百展拓市场”行动,广泛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抢订单、拓市场,拓宽外贸出口渠道。
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