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完结情况的报告
索引号 : 764137816/2022-42540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名       称: 关于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完结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02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2-12-02
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是政府部门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一直以来,市经信局高度重视建议提案办理,对交办的每一份建议提案,紧盯办理成效、注重沟通对接、细化工作措施,都做到了专题研究、专门部署、专项督办,确保办理工作有序开展。2022年共办理人大建议21件,其中主办3件,会办18件;办理政协提案25件,其中主办3件,会办22件。46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理完毕,答复办理满意率为100%。根据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谋划在前,做到研究部署到位
收到交办的建议提案后,我局迅速召开党组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印发《2022年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每份提案由一名班子成员牵头、一个业务科室承办、一名科长负责;特别是针对040号人大代表建议和049号政协委员提案,党组书记、局长郭冰生同志亲自牵头领办,并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办理举措、办理要求、办理时限,同时紧盯时间节点进行督查督办,确保重点建议提案高质量按期办结,答复办理满意率为100%。
二、坚持沟通对接,做到协同推进到位
把书面答复与电话沟通、上门走访、会议座谈、微信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召开专题会商会议,与委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切实做到在联系中办理、在办理中协商,使办理过程成为与委员互动的过程,赢得了委员的认可。同时,切实发挥主办单位牵头抓总作用,不定期与会办单位沟通对接,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三、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办理到位
1.关于004号提案:关于解决偏远山区网络覆盖问题的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深入推进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先后3次成功获批国家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累计投资2.8亿元,全面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光纤宽带全覆盖和4G网络全覆盖。协调市移动、电信、联通、铁塔等通信公司累计总投资10亿元以上,建设内容含5G基站、4G基站及无线网、有线网、传输网、光缆、机房等相关设施,按建设计划,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5000个以上,可实现重点乡镇及行政村5G网络信号连续覆盖。2022年,市财政安排补助资金465万元用于支持全市5G通信基站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全面压紧压实各通信公司的主体责任,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为市级重点督办项目,加快推动4G/5G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向乡村及偏远地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同网同速”。2022年,累计建成5G基站3245个,实现了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乡镇5G网络连续覆盖。
三是持续优化提升通信网络服务。督促各通信公司严格落实国家提速降费政策,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流量漫游费等。加快推广4G/5G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乡村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支撑。落实移动宽带网络单位流量平均资费持续下降,确保通信网络建的好、用得起。开展光纤宽带接入市场联合整治,针对专线用户实施千兆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和传输能力改造,持续提升网速和降低资费。将“光纤入户”纳入乡村振兴改造内容,持续优化和提升乡村通信网络服务水平。
2.关于024号提案:加快我市智能机电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着力抓好规划引领,加快智能机电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出台《咸宁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将发展导向引导到抓主导产业方面来;提请市政府印发《咸宁市“334”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将智能机电产业作为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来打造和培育,以咸宁高新区为重点,打造智能机电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机电设备、智能机电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等,做大做强水利水电智能型发电机组,发展高耗能领域成套智能节能机电设备;重点发展变频电机、伺服电机、减速机和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精密研磨设备和数控机床,着力抓好电机、起重机产业等特色产业板块建设。重点推进湖北香城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六平台一中心”建设,为咸宁市机电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专业服务。
二是加快领军企业培育。加强试点示范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和组织全市范围内智能机电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及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等,将省市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及时兑现到企业。咸宁高新区智能机电产业正在推进以机器人代人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力争用3年时间分步推进园区智莱科技、同发机电、三环汽车方向机等15家企业打造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三是加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以集群企业为主体,建设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产品检测、人才服务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湖北职业教育学校已与香城智能机电研究院建立效企合作协议,以机械工程系、汽车运用工程系、电子信息类三个工科系部为主导,为咸宁智能机电产业赋能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共同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依托湖北科技学院,成立了咸宁市机电产业联盟和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市政府高新区支持产业研究院经费2000万元,湖北科技学院16名教师职工全职在智能机电研究院工作。
四是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瞄准武汉产业体系,有计划实施产业链招商,通过填补武汉主导产业链缺失环节,前瞻性地部署战略性关键环节,推动武咸产业链上下游升级发展和协同创新。大力发展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链配套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进入产业链或配套体系,实现与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探索“总部研发和重大项目在武汉、生产转化和产业配套在咸宁”的发展模式,与武汉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为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推动出台“一业一策”产业专项支持政策。实施财政奖补,市政府设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专项资金,重点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税收和金融扶持,对附加值高、带动范围广或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兑现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在落实财政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的同时,协调有关金融机构与骨干企业有效对接,简化贷款程序、放大贷款比例,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3.关于第049号提案:《关于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促进我市产业创新融合的建议》
一是构建梯队培育格局。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后备库,全市130家企业入选,通过对入库企业实施分级培育,112家企业被纳入省专精特新培育库,55家企业被纳入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库。二是开展精准培育指导。召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政策宣贯会,着重宣讲申报政策,进一步强化企业对政策知晓度;举办专精特新申报工作培训班,邀请省经信厅领导和相关专家为企业精准解读政策,并作申报辅导,传达国家和省申报动态;组建工作专班赴各县市区现场指导,对重点企业一对一“问诊把脉”,提升企业申报成功率。2022年,我市39家企业成功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创了专精特新培育工作崭新局面。三是强化政策服务配套。将专精特新企业奖补政策纳入“免申即享”支持范围,落实南玻光电国家级重点小巨人奖补资金208万元、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市级奖补资金300万元;督促各县市区加快政策配套,为50家专精特新企业落实各类奖补资金775万元。制定《咸宁市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专精特新”企业金融辅导员和金融服务共享机制,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配备“一对一”金融辅导员;联合市银保监分局,开展专精特新特色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专精特新”科技信用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截至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授信额度42.4亿元,贷款余额26.99亿元。